BG大游金民工程专题报道
发布时间:2023-07-13 人浏览
196体育近日,由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编制的《“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规划》第6章第3节中,着重规划了提升民政信息化水平的目标、任务、发展方向。
推动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坚持一盘棋布局、一张网建设、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通过流程优化、功能重组、数据集成等方式,健全完善各类民政政务信息系统,推动建设“金民工程”二期项目。深化“互联网+民政服务”,提高民政政务服务平台供给能力,拓展空间位置服务和便民惠民地图服务,推动更多民政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就近可办”,实现网上可办率达到80%。保留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线下窗口和服务渠道。充分利用12345热线资源体系,进一步畅通同群众、企业的互动渠道,提升民政政务服务便捷度,增强群众获得感。
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加强数据资源全要素、全口径、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数据、政策、技术、服务等相互融通、上下一体,全面构建以行政区划代码、社会组织和村(居)委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为基础,以自然人、法人为核心的民政大数据资源体系。完善数据标准,有效拓展数据采集广度和深度,推进数据在电子政务内网外网普遍共享、综合应用。
优化完善应用支撑平台。深度集成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GIS等技术BG大游,升级优化智慧民政全业务应用支撑平台。打造功能重组、服务重用、组织重构的基础应用支撑平台,构建集数据治理、资产管理、数据建模、数据服务等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建设集语音识别、语义识别、人脸识别、画像分析等于一体的人工智能平台,提升业务拓展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决策支持能力。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网融合、稳定运行、安全可信的民政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大平台,提供统一云服务和安全保障。全面提升由民政政务云中心、大数据中心、异地灾备中心构成的“两地三中心”信息基础设施的网力、算力和承载力,加大安全可靠技术产品应用,加快民政信息基础设施高可靠、高性能、高安全、智能化升级,建设网络安全统一运维管控与综合防范业务平台。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加强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等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健全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
强化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BG大游。推进民政与教育、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医疗保障、金融、乡村振兴、残联等部门和机构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共用,依法明确和落实相关部门、机构提供社会救助家庭收入及财产信息的责任。完善核对内容,优化核对系统,逐步推进全国联网的统一核对工作。强化信息技术支撑,加强核对系统与社会救助信息系统的协同,建立无缝衔接、精准高效的社会救助对象认定机制。
保障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推进源头治理,建立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减少反复流浪乞讨现象。升级完善救助管理信息系统,改造全国救助寻亲网。
健全残疾人“两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积极推进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为残疾人提供更加贴心暖心的服务。
深化乡镇(街道)服务能力建设和管理创新。积极推行乡镇(街道)政务服务“好差评”机制。深化乡镇(街道)服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放管服”承接能力,实行“一站式”服务和“一窗式”办理,推动乡镇(街道)一站式服务中心或便民服务、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
健全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推动“互联网+社会组织”制度建设,完成国家社会组织法人库建设。
规范发展互联网慈善。健全促进互联网慈善发展的政策措施和监管体系,加大互联网慈善支持引导力度,激励互联网慈善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督促指导互联网募捐平台透明化、规范化发展。
加强志愿服务体系和社会参与平台建设。推广应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推动乡镇(街道)、城乡社区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会工作站建设志愿服务站点,为群众参与和接受志愿服务提供便利条件。加强志愿服务记录和证明出具管理,持续推进志愿服务信息数据的归集和管理。
优化婚姻登记管理服务。探索将颁证仪式引入结婚登记流程、推动实现婚姻登记“跨省通办”。
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建立完备的困境儿童信息台账BG大游,实现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大力发展地名公共服务BG大游。探索应用电子信息新技术开发具有电子定位和物联网功能的新型地名标志,拓展服务形式和内容,提升地名管理服务效能,构建系统完备、标准规范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社会提供更加准确、便捷的地名导向和信息服务。
实施区划地名信息化标准规范。在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基础上,制定“互联网+区划地名”相关数据编码、格式标准、共享规范等标准规范,推动标准规范的应用和实施。制定符合地方实际需求的区划地名信息化地方标准。健全区划地名信息更新维护长效机制,完善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推动构建统一规范、各具特色、协调推进、上下贯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地名信息库体系。
加强区划地名信息大数据应用。推动区划地名与相关部门、社会主体实现数据共享,服务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应用电子地图、遥感影像BG大游、三维仿真等技术手段,拓展利用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方式,通过民政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信息服务。有效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区划地名管理与服务创新。
切实提高殡葬领域治理水平。推动殡葬服务与“互联网+”融合,探索推广远程告别、网络祭扫等殡葬服务新模式,提升殡葬服务便捷化、智能化水平。
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发展。引导养老机构依托新兴技术手段,构建“互联网+养老服务”和智慧养老模式,培育服务新业态。
加强风险监测与防控。发挥“金民工程”全国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作用,建立养老服务机构信息联动机制,加大风险排查力度。开展常态化非法集资识骗防骗教育宣传,增强老年人群体识别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