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资讯

挖掘“隐秘的伟大BG大游”她行走近300个桥梁工地总结这些“窍门”

发布时间:2023-10-13 人浏览

  196体育立足行业,深度挖掘身边的精彩和伟大,是企业宣传工作者和行业新闻人的职责所在。如此于日常中深挖,方能真正拥有新闻的富矿。

  《桥梁建设报》总编助理马永红扎根桥梁行业20年,走过桥梁工地近300个,撰写发表新闻报道、报告文学等逾400万字。她饱含深情写下此文,分享感受:

  “我深入了解的每一座大桥、遇到的每一位桥梁建设者,都是一本厚厚的书,那里有琐碎的日常,也有精彩的故事,更有至善的伟业和不朽的精神。”

  有一年春天,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进先生打来电话,说清理旧物时,找出一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图纸,是关于武汉长江大桥汉阳岸引桥07号墩加固维修工程的,问我是否感兴趣。

  我立即赶到老先生的办公室。杨大师说,50多年前由他负责设计的加固维修施工是秘密进行的,现在可以解密了,但具体细节他已记不清,想弄明白可以自己琢磨图纸。

  既然在当年是秘密,知晓的人一定很少,如今连设计者自己都说记不清了,知情人就更难寻找。要突破,只能从图纸着手。可是要看懂图纸,对于文科生出身的我来说,实非易事。

  我借来桥梁专业的大学课本,又请教熟识的桥梁专家,为那7张图纸,做了不止70张纸的笔记。一个月之后,几十年前的一个施工现场在我脑子里渐渐立体起来。

  视采访为学习,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懂行的“行家”,如此,才能在日常中找到伟大之处并深刻理解它,也才能将行业的伟大之处“翻译”成行业之外能懂的话。

  2016年10月,在成贵高铁鸭池河大桥工地,我登上缆索塔架去采访在塔架顶端工作的操作人员。这个施工作业面距鸭池河水面约300米,相当于115层楼高。

  在那里,我眼见一位身材娇小的年轻女工从塔架顶端又攀上了塔架旁侧的塔式吊机操作室。塔吊与塔架之间,仅有不足一米的间距。搭着一块跳板,走过这块悬于300米高空的跳板,再沿着塔吊内置的直梯攀爬十几米,才能到达操作室。

  往下,是一眼难以见底的深井;往上,是十几米笔直的钢梯。望着头顶年轻女工矫健的身影BG大游,我咬牙紧紧跟着。

  那名女工叫李海仙,她丈夫王明中在工地的另一座塔吊上工作BG大游。王明中有四年的高吊经验,李海仙是他带出来的徒弟。高吊司机进了操作室一整天都不能离岗,吃、喝以及“方便”都得在高空解决——这是我跟着李海仙到了似乎“伸手可摘云”的操作室后,她告诉我的。

  后来我常想,如果那天我没有壮起胆子跟着李海仙攀上逾300米高的塔吊操作室,该有多遗憾。

  借采访走遍桥梁工地的“四方八面”,令我越来越敬畏自己的职业,也越来越尊重我的采访对象。因为我发现,不论多普通的人在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时,身上都可能显现出伟大的光芒。

  除了行万里路,20年来,每到一座桥下,我都会努力地去走近当地的居民,记录他们的故事。

  在泸州国窖大桥下,遇到了一对在水边洗了10年小葱的卖菜夫妇。开始他们不搭理我BG大游,我就帮着他们洗葱;

  在荆州大桥下,我站在太阳地里,给一个80岁的垂钓老者撑伞,听他讲当年大桥通车时,用1个小时步行过桥的经历;

  在万州桥头,我们品尝路边小吃,遇到城管驱赶摆摊的婆婆,我们帮着她一起搬家伙什儿……

  这些采访,让我暂时关闭了行业记者的“行业思维”。跳出行业看行业,让自己成为一个冷静的“瞭望者”,采访“挖掘”工作才更有方向感。

  他告诉我,他在做虎跳峡金沙江大桥控制网静态测量时,仪器架好后要自动采集数据4个小时,他一个人坐在山上等,远处的雪山、谷间的金沙江、脚下的工地让他心中充满了豪迈和骄傲,他清晰并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正在从事着一项极神圣极伟大的事业。

  他说这些话时,黝黑的脸上闪着的光,明亮而柔和。我忽然有了一种面对“明星”的感觉,心中充满了崇敬。

  除了冉康,我还像追星的粉丝一样关注着许多一线的桥梁人,他们如建桥的砂石、钢筋般普通,也如砂石、钢筋筑就的大桥般了不起。

  2013年,我接到一项紧急任务,为一位名叫肖世波的先进人物写篇通讯。除了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之外,没有任何资料,我对此人一无所知。

  通过肖世波所在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我要来了他的工作履历表和家庭成员登记表,仔细分析和多方联系后,很快列出采访名单。但是,肖世波本人被我排在了名单的最后。

  在武汉、九江和长沙完成了与近十位采访对象的交谈,在去往珠海见肖世波的路上,我已经知道了许多他生活工作的细节,但总觉得还差点什么。

  到珠海后,我没有立即去见我的主人公,而是先对他身边的人一一“排查”。一天后才联系了时任港珠澳大桥某标段生产经理的肖世波,请求跟着他上一天班。

  整整一个工作日,肖世波上工作船去海上施工现场、到中山制梁厂进预制车间,接了无数个电话、不断被对讲机呼唤,当场拍了许多“板”、批评或表扬了许多人。我相信我看见的就是日常工作状态中最真实的他。

  晚饭时,肖世波跟我聊起天来,真的就如老朋友了。他说自己是个农村孩子,曾经非常内向,读大学时为了改变自己主动参加唱歌比赛;他说当初刚进云南澜沧江大桥时,一看高山深涧,第一反应是给领导打电话要求调走;他还说当初追求妻子时,是动了些小心思的……

  那场采访对接了数十人、跑了四座城市、挖掘到丰富的素材,但总共只用了三天时间,从结果来看,应该算是成功的。

  在黄冈公铁两用大桥工地采访一位老劳模时,他说起年轻时亲历的一场安全事故,现场六人仅他幸免于难。陷入回忆中的老劳模眼睛睁得大大地,望向我看不见的地方,眼眶里全是泪。事后,他叮嘱我千万不要把事故的细节写出来。我答应了他,并一直信守承诺。

  还有一次在某个高铁桥梁工地采访,那是一个施工进展艰难的工程,气质儒雅、神情俊朗的项目经理与我侃侃而谈。忽然,他毫无征兆地抽泣起来BG大游。我悄悄起身关上了办公室的门,轻轻把纸巾盒推到他面前,然后静静地等着他平息下来。

  采访得来的素材若是一座冰山,最终写成的稿子就只是露出海面的一角。很多时候,采访是在为历史做记录。人人都说企业是新闻的富矿,但是,只有尊重并善待这座矿的记者,才可能真正拥有它。

  ——本文摘自《新闻前哨》2022年11月(上),原标题《扎根行业,深度挖掘传播身边的伟大——中国桥梁建设工地20年采访之思考》。引用请参考原文。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跑采访写评论当编剧,这位杭州日报记者勇做融媒时代的“多面手”

  一个普通编辑的华丽转身!《新闻姐》如何蜕变成全网粉丝近3000万的“主流大V”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从教师到记者,从县台、市台到省台,10年来,她先后获得浙江新闻奖一BG大游、二等奖


上一篇 : BG大游施工员每日工作汇报 (1)
下一篇 : 【民和为本】每日工作动态(4月27日)BG大游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12-2024 必威集团 版权所有  
备案号: